2024年以来港股线上配资,厦门银行(601187.SH)频繁的高层人事变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。从董事长到副行长,多位核心管理层的离任,不仅暴露了银行内部的管理问题,也折射出其战略转型的阵痛与业绩压力。
高层频繁更迭,内部管理隐忧浮现
2024年开年以来,厦门银行的高层人事变动频繁,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2月19日,副行长李朝晖因“个人原因”辞任,成为继前董事长姚志萍之后,第二位离任的核心管理层成员。李朝晖的离任尤为引人注目,因其年仅50岁,且在厦门银行任职超过20年,是银行内部成长起来的“少壮派”代表人物。他的突然辞职,公告中未提及其任职期间的贡献,与以往高管离任时的“感谢”措辞形成鲜明对比,引发了外界对其离职背后隐情的猜测。
李朝晖的离任并非孤立事件。2024年以来,厦门银行已有首席风险官谢彤华、副行长陈蓉蓉等多位高管辞任。尤其是前董事长姚志萍的离任,更被视为银行高层人事震荡的标志性事件。姚志萍在任期间主导了厦门银行“结构优化、质效优先”的新三年战略规划(2024—2026年),但其离任后,银行的业绩表现并未达到预期,净利润出现了自201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。
频繁的人事变动是否反映了厦门银行内部管理的混乱,是否与战略转型的实际成效未达预期相关,尽管厦门银行未对这些质疑作出回应,但市场普遍认为,高层震荡的背后,是银行在战略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。
增收不增利,净息差持续收窄
厦门银行的业绩表现,进一步印证了其面临的困境。2024年,厦门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7.61亿元,同比增长2.82%,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2.61%,至25.94亿元。这是自2010年以来,厦门银行首次出现净利润负增长,呈现出明显的“增收不增利”态势。
净息差的持续收窄是导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。2024年三季度,厦门银行的净息差为1.08%,较2023年末下降0.2个百分点,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利息净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。财报显示,2024年前三季度,厦门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9.88%,仅实现29.82亿元。
此外,厦门银行的资产质量也面临压力。尽管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(0.74%),但关注类贷款占比攀升至2.26%,潜在风险不容忽视。贷款总额的同比减少(2024年贷款总额同比下降2.02%)也反映出银行在资产结构调整中的阵痛。
此外,厦门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也不容忽视。尽管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补充了资本,但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仍需依赖可转债等工具。然而,厦门银行50亿元可转债的发行计划自2023年3月被监管受理以来,至今未有实质性进展,进一步加剧了资本补充的不确定性。
战略转型阵痛明显,成效未达预期
厦门银行在2024年开启了新的三年战略规划,致力于打造“融誉两岸,价值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商”。然而,战略转型的成效并未在业绩中得到体现。姚志萍在任期间提出的“结构优化、质效优先”战略,虽然在资产结构调整上取得了一定进展,但也带来了短期内的盈利压力。
例如,厦门银行在2024年压缩了低息票据规模(同比下降42.68%),同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。然而,这一调整并未带来预期的收益增长,反而导致利息收入下降。此外,银行在零售业务和跨境金融领域的布局也面临挑战。尽管财富管理规模突破千亿,但代销业务收入占比过高(65%),暴露出过度依赖渠道佣金的问题。
新任董事长洪枇杷的上任,被视为厦门银行战略调整的新起点。洪枇杷是兴业银行的老将,具有丰富的区域金融市场经验。他的到来能否为厦门银行注入新的活力,扭转业绩下滑的局面,还是个疑问。
厦门银行的高层人事震荡和业绩下滑,暴露了其在战略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与挑战。尽管新任董事长洪枇杷的到来为银行带来了新的希望,但其能否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带领厦门银行实现破局,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。
对于厦门银行而言,如何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,优化内部管理、提升资产质量、增强盈利能力港股线上配资,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。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,厦门银行能否真正实现“融誉两岸,价值领先”的愿景,仍需时间和市场的检验。
上一篇:实盘股票操作 特朗普突发重磅!特朗普计划对这三种商品征收25%关税 金价暴涨36美元
下一篇:没有了